本报记者 朱亚男卓信宝配资
“起绳,拉紧,开始!”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的鞍钢体育馆内,伴随着教练整齐响亮的口号声,手中紧握拔河绳的女队员们踩着整齐的步点,一点一点向后挪动;拔河绳另一端的拉力器上,超过一吨重的“铁疙瘩”被缓缓拉起——这是《工人日报》记者近日在鞍钢体育馆看到的该集团女子拔河队训练场景,每天她们都会在这里训练一到两个小时。
鞍钢女子拔河队组建于2006年,前身为鞍钢田径队。鞍钢集团工会主席、职工董事刘杰向记者介绍,鞍钢拔河队是一支名副其实的“冠军之队”,“2008年至今,鞍钢拔河队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百余枚。在国际比赛中更是成绩斐然,共获得10枚金牌。”
据介绍,2010年,以鞍钢矿业拔河队为班底组建的中国国家拔河队参加意大利世界室内拔河锦标赛,获得女子500公斤级冠军,为中国拔河项目赢得首枚世界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此后,这支队伍先后于2014年、2016年、2018年、2023年、2024年代表国家多次参加世界锦标赛和世界公开赛 卓信宝配资,共斩获世锦赛7枚金牌,世界公开赛3枚金牌。
这群平均年龄超过35岁,大多数都是“妈妈选手”的钢铁企业“娘子军”,为何能在极为考验力量和毅力的拔河赛场攻坚克难,连夺金牌呢?
“热爱和坚持!” 鞍钢女子拔河队主教练谷冬梅如此解读队伍的成长“密码”,“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吧,当时全国不少企业都在搞拔河运动,我们也开始练拔河。练了不到三个月就拿了全国冠军,信心一下就上来了。”
“刚开始从田径转到拔河的时候真的很累卓信宝配资,训练的时候手上、腿上、绳子上都是血,每天都是缠着纱布在训练。”队员闫晨告诉记者。作为队伍的“元老”之一,闫晨跟随队伍一起拿了大大小小许多赛事的冠军。
长期的艰苦训练,女子拔河队队员们每个人的手掌都磨出血泡又反复脱皮,曾经细嫩的双手长满了老茧,就连训练用的麻绳上,都留有被汗水和血水浸渍的痕迹。队员李梦梅对记者说:“我的手背面还行,有时候去做美甲,美甲师一摸我手掌,都会惊讶为什么这么粗糙。”
谷冬梅说,队员们最辛苦的莫过于赛前的减重。与以往大众认知里“拔河队员越重越好”的观念不同,因为拔河比赛是以队伍总重量划分参赛级别单位,所以队伍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赛前进行集中减重,以达到级别参赛要求。“大夏天也需要穿着棉衣棉裤跑步,甚至有时候一天都不吃不喝,还要继续参加训练,练完走路都是歪歪扭扭的。”闫晨说。
除了减重,队员们还面临着训练和出国比赛时与家人尤其是孩子的分离。谷冬梅透露,目前这批队员大多都是“妈妈选手”,赛前集训时早出晚归、出国比赛时长时间不在家……这些都考验着队员们的心态。“特别是集训的时候,训练已经很累了,回家之后孩子还要我带她出去玩。孩子太小还理解不了你的辛苦,免不了有心里不痛快的时候,只能自己慢慢调节。”队员秦娇说。
“我记得第二次出国比赛时,我女儿刚一岁多,我根本不敢给孩子打电话,甚至一想起孩子眼泪都忍不住。”即使是现在回忆起来,闫晨的语气中都带着哽咽。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现在女儿会到赛场看妈妈比赛,为妈妈加油,“她现在特别为我骄傲,会在学校里跟同学说‘我妈妈是世界冠军!’”
谷冬梅告诉记者,拔河是一项团队运动,特别考验团队的意志力和坚定性,在赛场上8个人要像1个人一样,“团队比拼的不是谁最强,而是看谁最弱。队员们谁都不愿拖集体的后腿,这种不服输的心态在比赛时会凝成一股强大的意志力。我们是鞍钢走出来的队伍,钢铁工人的光荣和坚守,在比赛的艰难时刻总会给我们带来信念和力量!”
中国拔河协会曾如此评价鞍钢拔河队:“鞍钢队的胜利不是偶然,他们代表了新时代中国产业工人的精神风貌——坚韧、团结、创新。”谈及这支队伍,刘杰感慨道:“队员们敢于吃苦、拼搏奉献、团结合作、永争第一,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比赛中逐渐形成了‘一根绳、一股劲、一条心、一个梦’的精神,也展示出新时代鞍钢职工昂扬的精神风貌。”
更多精彩请扫码卓信宝配资
佳禾资本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